〖2022-第1期〗
讀懂“兩個確立”的歷史依據
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明確指出:“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
應該如何理解“兩個確立”的歷史依據?
回顧黨的歷史可以清楚看到,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維護黨的領導核心,保持全黨思想上的統一、政治上的團結、行動上的一致,始終是我們黨堅持的一個重大政治原則和顯著優勢,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關鍵所在。
在百年偉大斗爭實踐中,我們黨積累了關于確立和維護黨的領導核心、不斷把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寫在黨的旗幟上,從而推動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前進的寶貴經驗。
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章程明確規定,“全國大會及中央執行委員會之議決,本黨黨員皆須絕對服從之”,“下級機關須完全執行上級機關之命令”。黨的二大制定的《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指出:“凡一個革命的黨,若是缺少嚴密的集權的有紀律的組織與訓練,那就只有革命的愿望便不能夠有力量去做革命的運動。”這說明我們黨成立之初,就從革命斗爭形勢任務出發,十分自覺地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遵義會議前,我們黨之所以屢遭失敗,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們黨在幼年時期還不成熟,還沒有形成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特別是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黨中央,沒有形成全黨的團結統一。這是中國革命早期黨和人民事業屢遭挫折甚至面臨失敗危險的重要原因。遵義會議后,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啟了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新階段,在最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并且在這以后使黨能夠戰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勝利完成長征,打開中國革命新局面。這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集中論述了黨的領導核心問題。毛澤東同志指出,領導核心只能有一個。一個桃子剖開來有幾個核心?只有一個核心;實行一元化的領導很重要,要建立領導核心,反對“一國三公”。這是深刻總結我們黨的歷史,尤其是深刻總結曾給黨和人民事業造成重大損失的張國燾、王明等的錯誤得出的重要結論。在黨的七大召開前夕,毛澤東同志著眼于革命形勢的發展,進一步全面系統論述了看齊問題:“要知道,一個隊伍經常是不大整齊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齊,向左看齊,向右看齊,向中看齊。我們要向中央基準看齊,向大會基準看齊。看齊是原則,有偏差是實際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齊。”這些重要思想,對于解決當時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上進一步團結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進一步深刻論述了黨的領導核心問題。他指出:“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強調“中國問題的關鍵在于共產黨要有一個好的政治局,特別是好的政治局常委會。只要這個環節不發生問題,中國就穩如泰山”,“最關緊要的是有一個團結的領導核心”。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黨的歷史、新中國發展的歷史都告訴我們:要治理好我們這個大黨、治理好我們這個大國,保證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至關重要,維護黨中央權威至關重要。”黨的歷史正反兩方面經驗告訴我們,堅持黨的領導,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對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是第一位的頭等大事。
一百年來,在一個個重大歷史關頭,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力挽狂瀾,砥柱中流,不斷把黨和人民事業推向前進,根本原因在于我們黨有著堅強的領導核心,全黨上下“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變化,無有留難”。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從根本上說,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
我們黨在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中,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成果寫在自己的旗幟上,這對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45年,我們黨制定《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總結了建黨以后特別是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前這一段黨的歷史及其基本經驗教訓,闡述了錯誤路線的嚴重危害,高度評價了毛澤東同志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杰出貢獻,使全黨對中國民主革命基本問題的認識達到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上的一致,有力促進了中國革命事業發展。
一百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理論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及時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黨和人民事業不斷開創新局。